联系我们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 邮编

    210014

  • 电话

    025-84390297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保龙团队和河南大学邹长松团队利用引导编辑创制全球首例基因编辑抗草甘膦小麦
点击数:

草甘膦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广谱除草剂,能高效杀灭杂草,但小麦天生对它敏感,一旦喷药就可能 “同归于尽”。为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曾尝试两种思路:

转基因技术:抗性水平优秀,但商业化一直受限;

化学诱变:通过化学试剂诱发基因突变,虽获得不同程度抗性的小麦,但伴随基因组未知突变较多,导致产量下降,实用性大打折扣。背景突变需多次回交清除,育种周期长。

EPSPS 酶是草甘膦的 “攻击目标”,一旦被抑制,小麦就无法合成必需氨基酸,最终枯萎。在杂草中,EPSPS的 P106S 氨基酸突变能让酶 “躲过” 草甘膦攻击,且对植物生长影响极小(即 “适合度成本” 低)。这让 P106S 成为培育抗草甘膦作物的理想靶点。

2025年08月12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保龙团队和河南大学邹长松团队 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期刊发表了题为Prime Editing of TaEPSPS Homeologs Enhances Wheat Resistance to Glyphosat的研究论文(DOI: 10.1021/acs.jafc.5c05769)。

研究采用Prime Editing( 引导编辑) 技术,通过单一epegRNA同步靶向小麦三个TaEPSPS同源基因,在小麦的 3 个 EPSPS 同源基因(TaEPSPS-7A、7D、4A)中精准引入 P106S 突变,获得了全球首例通过基因编辑创造的抗草甘膦小麦材料。

1. P106S抗性表现

研究证实:仅需单拷贝(TaEPSPS-7A/4A/7D任意一个同源基因)的P106S突变,包括纯合或杂合的 P106S 突变,小麦即可产生草甘膦抗性,抗性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

4℃低温施药:耐受461 g a.e. ha⁻¹(0.5×推荐剂量)

10℃常温施药:耐受923 g a.e. ha⁻¹(1×推荐剂量)

28℃高温施药:耐受1845 g a.e. ha⁻¹(2×推荐剂量)

2. P106S突变抗性机制

1) 生理层面:草甘膦处理后,突变小麦的莽草酸积累量减少 60-77%(莽草酸积累是 EPSPS 被抑制的标志),证明 P106S 突变确实提高EPSPS酶 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2) 基因表达:EPSPS 基因的天然表达模式未被干扰,没有 “误伤” 其他功能。

3. P106S育种应用潜力

1)生长适合度代价低:

无草甘膦除草剂条件下,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差异;

喷洒草甘膦除草剂条件下,株高有生长抑制,抽穗扬花延迟约 10 天,成熟时株高降低8-10%左右,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关键产量性状与不打草甘膦的对照小麦无显著差异。

2)规避转基因监管壁垒:

基因编辑小麦不含外源 DNA,符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 非转基因豁免”政策,我国也在简化相关基因编辑作物的审批,商业化路径比转基因更畅通。

3)叠加抗性可期:

目前单基因编辑已可用,未来若同时编辑多个同源基因,有望进一步提升抗性。

4)适配实际生产:

根据抗性的温度依赖性,结合大田温度调控施药时间,可在麦田实现 “精准除草不伤苗”。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保龙团队和河南大学邹长松为论文通讯作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天子博士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亚宁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项目支持。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5c0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