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下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严六零教授应邀到访我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题为《如何讲好一个科学故事》的专题报告。本次活动由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吴纪中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南京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以及我院资源所、粮作所等单位的30余位科研人员和学生参与了交流。
报告中,严六零教授结合自身及其实验室访问学者、学生的真实经历,系统概括了讲好科学故事所需的三项关键能力:亲自动手做试验的能力、充分表达科研基因的能力以及讲“好”科学故事的能力。他以一位独立PI在其实验室访学一年期间发表2篇论文的实例,生动阐释了亲自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关于科研基因,他认为每位科研人员都具备这种潜质,但其能否有效表达,既受环境因素影响,也取决于个人的好奇心、好学心与好胜心。其中,好奇心是激活科研基因的“启动子”,好学心能够扩增科研基因的表达量,好胜心则推动科研基因持续增强表达,而科研基因表达的最终结果体现在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上。他还以团队近期在《Plant Physiology》期刊发表的多篇文章为例,生动讲述了3位访问学者如何在“三心”驱动下促使科研基因表达并取得成果的故事。对于如何讲“好”科学故事,他认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升科学故事的价值;而静心、细心、专心,则是做好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
交流环节中,与会人员与严六零教授围绕小麦特异种质资源的利用、基础研究成果如何向生产实际转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此次学术交流不仅拓宽了与会人员的研究视野,更引导科研人员对标自身情况,思考如何充分激发科研基因潜能,从而推动各自研究课题高效开展并早日产出成果。
严六零:著名小麦分子遗传学家,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科学与自然资源部杰出教授,国际研究小麦春化、开花机制及小麦分子育种的领军人物。1984年获得扬州大学农学院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扬州大学小麦生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严六零教授在小麦春化、光周期反应、抗病抗逆、产量等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基因图位克隆及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一系列高影响力论文,并育成多个小麦新品种。曾先后获得美国农业部英才奖、詹姆斯·沃特利农业科学功勋奖、0klahoma小麦协会“食为天”奖,Sarkeys杰出教授奖,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校董杰出研究奖”等多个奖项。